Search

【聰明與愚蠢】

朋友之間常會討論虛構情景題,其中一題是,以我那麼喜歡小孩子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聰明與愚蠢】

朋友之間常會討論虛構情景題,其中一題是,以我那麼喜歡小孩子,如果將來生了一個愚蠢的孩子會怎麼辦。甫聽到這道題目,一時語塞,可是竟也花了些時間思考。後來才想明白,只要培養孩子有樂於追求進步的心,即使天資不足,其實也不足為慮。畢竟天賦控制不來,前者卻可以教育而得。

回想起其中一個學生初次見面時,在工作室等待上課之際,一直反覆跟我媽說:「我中文很差,非常愚蠢。」上了一課,我倒不覺得她能力不逮,只是常會忘字。我媽後來才向我轉達對話,我便也沒怎麼在意。轉眼兩年過去,她近來考進了精英班,還跟我說:「我只是幸運而已,不過我這次作文特意用了很多成語!」教學方式也許大同小異,但我知道最重要的一步,其實是反覆叮囑她不能事事先說「我不行」,鼓勵她把目標定高一點,逐步向前邁進。擺脫自己設下的局限和陰影,才有能力和空間跨出更遠的一步。老師在學術以外,其實還有更多對於學生成長的責任,包括,不定義一個學生聰明抑或愚蠢,而要令學生相信自己擁有成功的潛能。

其中一本喜歡的書是Sir Ken Robinson的《The Element》,裡面也有提及關於「聰明」和「愚蠢」的定義。許多人覺得自己「愚蠢」,是出於不認同自己在學術領域上有所長。只是所謂「聰明」,其實並不專指智商。作者引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Howard Gardner的研究,說明智慧可以劃分為「語文、音樂、數學、空間、肢體動覺、人際、內省」等多個範疇。閱讀此篇最有意思的是,記得就讀碩士時,這位教授開設了名為「Understanding the Truth, Beauty and Goodness」的課程,還邀請學生加入研究。當時的七個範疇,也漸漸發展成今天八、九種方向。我倒覺得具體內容是甚麼不太重要,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智商肯定不能只由成績高下量度。懂得欣賞這世界的美好,能夠辨別好壞,也是智慧的體現。因此總是很抗拒老師、家長,甚至學生本身,賦予一個人「聰明」或「愚蠢」的標籤。認識一個人的故事,了解一個人的興趣能力,比成績表上的數字來得有意義多了。

最近看完Michelle Obama的紀錄片《Becoming》,有一段對話特別值得記住:「I tell people we focus too much on stats and not story. Stats are like “What college are you from?” But your story is like “What was your grandfather like?”」學生問她如何避免淪為「A number」,她回答:「What makes you more than a stat is once you see yourself. You see yourself more than a stat and you start thinking about, “Who are you? What do you care about? What brings you joy?”」不糾結於聰明與愚蠢,不為數字營營役役,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,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
#我的寫作日常 #069
#沒時間閱讀可以看kenrobinsons的tedtalk
#findingyourelement
#下一個想要追求的夢想
#missamy教學日常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「再見青春」-看見書名的時候,你正打算告別青春,還是渴望重遇青春的時光? 成長是一場孤獨的修行,挫折和失望教我們迷惘徬徨,在青春中迷失自我。時光荏苒,生命在分秒之間以驚人的速度流逝,而我們卻不知道怎樣才算得上活出生命的意義。這是因為,你還沒找到一個能讓你瘋狂地付出的原因。 青春的痛苦源自迷惘,一本人生的學生手冊或許能讓你學會探索真正的自己,勇於為了自己的快樂去追求夢想。從生活的經歷中不斷反思,這才是真正的成長,才是珍惜自己擁有的刻下。關於青春的迷惘,或許把書讀完之後,你會找到答案。 「再見青春」,到底是再次和青春遇見,還是淡然和青春說聲再見? 一切只視乎你的選擇。
Facebook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gtszyingamy Instagram: ngtszyingamy
View all posts